一行两会同日连发三文:减压资管新规“阵痛”,提振市场流动性
接近央行的人士指出,制定《通知》的主要原则是:为新产品发行创造条件,同时明确老产品的投资范围,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明晰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引导资金投向中长期企业债券,促进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稳定;明确表外回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和鼓励措施,消除金融机构的担忧;不硬性提出阶段性压降要求,由金融机构自主有序整改,避免无序整改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破坏影响。
《财经》记者 龚奕洁 | 文 袁满 | 编辑
缓释市场焦虑和恐慌心情,短期内对于A股市场和债券市场压力会产生缓解。业界普遍对于昨日一行两会各自发布的资管配套政策作出如上解读,并认为这是一场面对当前流动性紧张的联手行动。
自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在5、6月大幅下滑。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不断暴发企业信用违约风险事件。《财经》此前报道,这与融资链条断裂有很大关系。(参见《债券违约潮真相》)
市场在焦虑中静待更多可执行的配套细则文件尽快出台。时隔2个多月,7月20日,一行两会纷纷出台配套细则。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理财新规》),央行《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证监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资管业务新规》)先后出台。
分析人士指出,相关细则的落地,可以消除市场过去2个多月来的不确定性,加速新产品的发行,有望改善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三份细则要求的整改过渡期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通知》作为对资管新规的解释,明确了公募基金可投资非标资产;过渡期内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适用摊余成本计量。《理财新规》与《资管业务新规》进一布细化指标流程,为资管新规落地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
但与此前市场估计每年压降1/3规模的硬性要求不同,细则要求机构在过渡期内有序压缩存量,但增加了规则弹性。过渡期内仍然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未到期资产。对于因特殊原因难以回表的非标和过渡期后仍未到期的少量股权类资产,经金融监管部门(银保监会与证监会)同意后,相应金融机构可以合理妥善处理。
《通知》还明确提出,对于过渡期结束后难以消化的存量非标,可以转回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时将合理调整有关参数予以支持。
前诉接近央行的人士指出,制定《通知》的主要原则是:为新产品发行创造条件,同时明确老产品的投资范围,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明晰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引导资金投向中长期企业债券,促进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稳定;明确表外回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和鼓励措施,消除金融机构的担忧;不硬性提出阶段性压降要求,由金融机构自主有序整改,避免无序整改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破坏影响。
配套细则的出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了更从容的处置时间。在7月20日午后,在消息流入市场后,市场普遍解读为“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有所放缓”。金融股全线飘红,涨势明显。中信银行指数上涨4.46%,中信非银金融指数上海3.72%。
但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发布《通知》的目的不是要突破资管新规,更不代表着“放水”,而是在坚持结构性去杠杆不动摇的前提下,对资管新规执行中金融机构的一些疑惑,做了进一步细化和说明,服从当前形势下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趋势。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指出,配套文件的出台,有两方面背景,一是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争端加剧,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产生影响;二是资管新规出台后,对于机构调整力度和实体经济融资链条确实造成了一定挑战。
前诉接近央行的人指出,在过渡期内,有一些金融机构整改比较着急,恨不得一年到位。但是投资者适应,完全合规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一定时间。针对这种情况,监管决定引导发行更多新产品,同时再进一步明确老产品的投资范围,以确保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不会出现产品发不出去,实体经济融资出现缺口或断崖式下滑。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资管新规出台与配套细则落地前的间隙,不少金融机构抱着谨慎态度暂停一些业务,包括发行新产品。业内人士普遍预期,资管产品规模或将出现大幅下滑现象。
事实上,资管新规落地两个月来,资管产品的新发行数量下降,资管产品规模也持续下降。根据监管部门的披露,截至6月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1万亿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25.91万亿元。但从规模上来看,仍然可控。
但多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理财办法等细则文件的出台,并没有比资管新规更加严格,反而在整改节奏上给了柔性空间,释放了提振行业信心的信号。
朱宁指出,文件缓解了市场焦虑和恐慌心情,短期内对于A股市场和债券市场压力会产生缓解。
但朱宁还指出,任何一个放松行为,都容易被市场解读为放水的开始,一旦有这种预期的调整,那么机构和企业行为也会相应改变,可能达不到最终长期想要去杠杆或者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
“如何在资管新规的落地执行过程中,一方面保证操作的灵活性,同时能够让市场信服防风险和去杠杆的监管目标不变,是对于政策或监管层真正的挑战。”朱宁表示,需要在不改变强监管预期的情况下,进行柔性操作。
“但前提是不能改变强监管预期。否则此前进行的强监管、去杠杆的成效将前功尽弃。”朱宁表示。
大家都在看:
责编 | 苏月 yuesu@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